杭城昨日熱詞榜單上定然有“鄰叔丁基苯酚”——“無色或淡黃色液體”“微溶於水”“灼傷皮膚”……這個分子式為C10H14O、我們絕大多數人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與之產生交集的詞彙,一旦加入“杭州自來水異味元凶”的詞條註解,網絡搜索頻率便爆表般地攀上新高。
  當然,網絡隻言片語註釋,我們對這個陌生的詞彙依然如“霧裡看花”,別慚愧,要知道連不少中學化學老師對此都是聞所未聞。但我們無暇糾結於此,與陌生的分子式相比,我們更關心10家停產停排企業究竟姓甚名誰,何日公之於眾?為何去年3月就出現的“自來水異味”拖了近一年後才找到“元凶”?前事不忘後事之師,在我們糾結良久、交足學費之後,我們的預警機制能否更加健全?關於水的信息能否更加公開?畢竟,這是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生存倚仗。
  化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不假,但如若每次環保的前行都要以化學名詞的普及作為代價,一如三聚氰胺、一如昨日的“鄰叔丁基苯酚”,那也未免太悲哀了。
  (原標題:頭痛的化學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pw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